是什么讓嶗山一中的孩子們有這么多奇思妙想,酷炫發明?
采訪中,老師們的談話讓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答案——聰穎的頭腦,靈巧的雙手,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種行為方式的養成——生活中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并能實際動手把想法變成現實,這是這些小創客們展現出來的共同特質,而這一切離不開學校的培育和塑造。
嶗山一中是全國最早探索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的學校之一——從2000年開始。
“嶗山一中的科技創新教育形成了一個體系,”研究性學習小組組長邢雪梅老師現為山東省研究性學習課程專家組成員,她介紹道,這個項目以研究性學習特色課程為支撐,不僅有科技創新實驗班、科技創新社團、小小創客空間,更有針對全體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從管理、課程體系上都為科技創新教育的實施提供了保障。
這個學校的科技創新社團,每周有兩到四個課時上課,開展類似于“無塵黑板擦、新型采茶器”等這一類的具體課題實踐活動。為了本次專利申請,70余名師生利用近兩年時間進行設計研發。
嶗山一中全體學生都要上 “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是必修課,每周兩個課時,每一個學生都要參加階段性評價。十多年來,學校擠出時間,把這項“研究性學習課程”扎實地開展起來。
邢雪梅告訴記者,課程的總體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把這個總目標分解成一項項具體目標,如“保持學生獨立、持續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等等。
這些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都一一得到了落實。“比如黑板擦小項目研究的過程,就是創新性思維課的一個實習流程,”指導老師徐文靜介紹,整個過程幾個同學嚴格按課程要求進行文獻資料學習,瀏覽中英文網站,查閱書籍資料,了解黑板擦的相關設計,直至完成設計草圖,做出試驗模型,在班級內檢驗模型使用效果,“一個項目下來,孩子們的收獲不僅是創新了一個產品,也是對自身科研能力的一次理性的總結。”
“在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下怎樣統籌安排把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和課程長期推行下去,這是問題的核心所在。”邢雪梅認為,在觀念上,要認識到“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學校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不懈地推行下去;在實踐中,要充分保障其學習時間,并科學設置教學環節。
“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會內化為伴隨孩子們一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邢雪梅認為,從這個意義上看,學生獲得國家專利只是一個副產品,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