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徐 簡 每逢重要考試,關于“作弊”的新聞似乎總是“攔”不住地冒出來。至于學校里的大考小考,你懂的……學校里,圍繞作弊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覺得作弊不公平,有的人覺得作弊可以理解,我們在微信公號中青評論(ID:cydplb)上征集了網友的觀點。 @翰墨竹苑:學生作弊,學校也需反思。學校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防范學生作弊的同時,更需要在考核上下功夫。根據不同專業,制定不同考核方案。例如,文學、新聞學等專業通過學生發稿質量和數量來考評,電子商務專業可以通過制作網站、推廣優化效果等考核。用實踐來檢驗學生的真才實學,既能從源頭上遏制作弊,又能讓學生早與社會接軌。 @喬木:但凡上過學,考過試的人,有幾人敢說自己沒有過“作弊”經歷的?在我看來,雖然“作弊”不值得鼓勵,但也不必一棍子打入萬劫不復之地,要根據具體情況,視情節輕重程度來區別對待。為按時完成作業而偶爾抄襲,或者在日常小考中,甚至在期中、期末的考試中偶爾“借鑒”一下同學的思路或答案,在筆者看來,都是可以原諒并挽回的小錯。 @段躍初:記得高中時一次期中考試,有個我平時覺得考試成績最好的女生,突然悄悄要我把試卷給她看,當時我感到很驚奇。后來才知道,一些成績好的同學是作弊得來的,我們只能考在他(她)們后面,后來我也學會作弊了,覺得這樣得來的分數最方便快捷。工作后,才知書到用時方恨少,考試作弊騙老師,最終騙的還是自己。 @玉:作弊的定義是什么?如果在考試之前,老師就把大部分題目公布出來,而學生僅僅是把答案背下來進考場考試,算不算作弊?大學四年,經歷過很多考試,但是幾乎在每次考試前,老師都會劃所謂的重點(說白了就是考試內容),而學生只需背好重點,成績肯定不會低,甚至比認真學習的同學成績還要好。我覺得大學作弊,學生有錯,但老師也應該承擔責任。老師為了評級,為了教學成果,就默許學生“作弊”,很多學生也欣然接受。 @貴龍大道:我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如果把作弊概率按學習階段來分,小學最少,初中、高中次之,最高發的是在大學。我覺得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隨著年齡增長,考生誠信度反而在下降;二是隨著學歷增加,考生責任感反而在弱化。作弊的真正根源是誠信的缺失和認知的滑坡。我認為,小學生作弊之所以少,不是因為他們膽子小,而是因為他們的思想純度高,覺得那樣丟人現眼,有羞恥之心;而大學生包括考研生作弊者多,不是因為怕掛科、就業壓力大,而是因為他們內心雜念太多,而且毫無愧疚之感。 @胡波:據以前的新聞報道,有教師在期末試卷中設計“一人一題”,不重復。這當然是一種創新,但是任何創新都會加重任課教師的工作量,對大班上課(動輒一二百人)的教師來說尤其如此。僅僅是改革期末的考核方式,就會給教師平添很多負擔,更別提加重平時的考核,或是增加平時的考核次數了。 @消失在宇宙深處的美少女:作為一名剛進大學的新生,我已經歷過幾場期中、期末考試,監考之嚴格出乎意料。首先,考試前各科老師、輔導員會組織動員大會,告訴我們考試作弊的后果——取消考試成績,個人檔案上記過;其次,考試過程中,單人單排坐,三個監考老師全程巡視。嚴格的監考措施,讓平時不好好學習的同學對作弊這條路望而卻步。可是,采取政策壓制終歸是不長久的,根本還是要轉變學生對分數的態度。如果在乎學到了什么,而不是只關心多少分,作弊這件事自然會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