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在线观看|日韩欧美网址|人人艹人人插|色偷偷亚洲综合网亚洲|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手機版 更多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教育在線
“中物院”的年輕人:“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在四川省綿陽市涪江畔,有一座設施齊全、文明美麗的現代化科學城,這里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

  從北京花園路、青海221廠、四川梓潼到綿陽科學城,60多年來,“中物院”幾經易名、幾經搬遷,但其“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使命沒變,“兩彈一星”精神也薪火相傳,成為凝聚人心、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把個人所能融入國家所需

  每當有新人進入“中物院”,他們的第一課一般都是去基地展覽館參觀,了解“兩彈一星”元勛們的感人故事。他們還會經;氐角嗪、回到梓潼來一次“尋根之旅”,尋找“兩彈一星”精神的源頭。

  “根”是什么?某研究所研究員王冬脫口而出:“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王冬說,“中物院”使命光榮,給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報效祖國提供了最好的平臺。老一輩科學家如此,年輕一輩依然如此。正是“中物院”代代相傳的這種價值觀,吸引著一代代年輕人前赴后繼,為國家強盛奉獻青春和智慧。

  “中物院”搬入綿陽科技城后,依然有部分研究所扎根深山之中。某研究所的多數人,即使家人就在綿陽,一年也至少有200多天不能與家人團聚。法濤副研究員說,他的同事,不少都是碩士、博士、“海歸”,在哪里都是很受歡迎的高素質人才。他們選擇“中物院”、選擇扎根深山,是主動的選擇,因為他們認為,將自己的智慧奉獻給國家,才是最大的價值所在。

  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樓芳是一名“核二代”。高考時,父親希望她學物理,畢業后回“中物院”工作,她拒絕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填報了計算機專業。碩士畢業時,她得到了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工作機會,可留在大城市工作,且待遇優厚。父親與她深談,告訴她院里特別需要計算機專業人才,希望她回院工作。她猶豫再三,最后被父親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你回來,能為國家作更大貢獻。”

  她回到了“中物院”,先后負責院內外多個高安全信息系統和業務系統的測評任務,發現并協助整改安全隱患數百項,現已成長為單位內信息安全方面的中堅力量。她漸漸體會到了父親的自豪感,她說:“我已下定決心,要在這里,為國家做一輩子的事情。”

  “把個人所能融入國家所需,才是最大的成就。”某研究所副研究員靳凡的一句話,道出了王冬、法濤、樓芳們的心聲。

  奮斗和奉獻成為共同的價值追求

  已在“中物院”工作35年的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郝樊華研究員感覺到,在“中物院”的年輕人中,只要國家需要就義無反顧往前沖的那股勁頭依然在,這讓他很欣慰。

  1984年,郝樊華大學畢業,主動要求到“中物院”工作。到達綿陽后,一問路,誰也不知道該怎么走,后來還是先去報到的同學傳回消息,他才找到了去報到的路。幾十公里的山路,班車開了三個多小時才到。

  到了之后,顧不上好好安頓,他就投入到工作中。他發現,實驗室的柜子里都裝著被子、褥子和枕頭,很快他就搞明白這是干什么用的了——國家任務下達到實驗室,連續兩個月,他們工作休息都在實驗室,這些臥具就派上了用場。

  “完成任務后,光榮感油然而生,我感覺我來對了,為國家作出貢獻了。”郝樊華說。

  剛到實驗室時,郝樊華就聽過這里的故事:有一次,前端設備在試驗中損壞,4名同志主動請纓,冒著極大的危險,抱著鋼瓶就沖進了試驗現場,通過手工取樣,成功獲得試驗數據,確認試驗取得了預期效果。

  在后來的工作中,他漸漸明白并引以為豪,這種艱苦奮斗、敢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已經融入一代代“中物院”人的實際工作中,成為大家共同的價值追求。

  在某研究所,有一個年輕的團隊,團隊成員年齡最大的37歲,最小的是“90后”。去年一次緊急攻關,外場實驗中,這群來自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的碩士和博士,毫無怨言地在零下十多度的環境中搬東西、裝設備、做實驗。那一段時間,他們每天早上五點出發,晚上八九點才能回來休息,有時候都顧不上吃飯。幾天下來,大家都變得蓬頭垢面的,他們相視一笑,早已見慣不驚了。

  “只要國家需要,我們都會義無反顧地沖上去。”33歲的團隊負責人劉友江研究員說,在“中物院”的年輕人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輩科學家鑄造的“兩彈一星”精神依然在傳承、依然在閃耀著光芒。

  永攀高峰,再創時代新輝煌

  “有核武不等于核武器有效。人類還沒有放棄核武器,立足現實,我們必須確保核武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某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張凱研究員說,我國原子彈、氫彈研制成功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但仍需不斷努力,筑牢國防基石。

  “來‘中物院’做什么?我們做的就是尖端技術,很難、很辛苦,但成功后,民族的脊梁就挺起來了。”長期從事光電前沿技術研究的某研究所研究員翁繼東驕傲地說。

  過去20多年間,“中物院”一個團隊一直潛心攻關一個項目,去年這個項目成功用于實踐。客戶方打來電話說:“你們的‘兒子’長成了。”團隊反而十分平靜,某研究所研究員廖正菊說:“接到電話后,我們20年的辛苦一瞬間煙消云散,我們為‘中物院’做了一件事、為國家做了一件事,這是多么榮幸!”

  這個研究所數百名技術人員中,過去十多年間產生了22名“全國技術能手”。廖正菊告訴記者,“全國技術能手”是授予技術工人的國家級榮譽,獲獎者都是“大國工匠”,有的城市為引進一位“全國技術能手”,可給予高達200萬元的補貼。

  以這些“全國技術能手”為代表的“中物院”年輕人,繼承“兩彈一星”精神,將科學家的思想變為產品,正將中國國防尖端武器裝備不斷推向更高端。

  高性能中紅外光學晶體的制備是提高激光性能的關鍵技術,以前只有美國、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掌握這一先進技術,并嚴格限制出口,因此這成為制約我國發展中紅外激光應用的關鍵技術之一。來自某研究所的康彬研究員帶領團隊,堅持“自主把控、細心鉆研”的攻關模式,在項目之初的兩年時間里,幾乎每一個假期,甚至除夕,都泡在實驗室,終于使制備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尖端裝備、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們只能靠自己。”康彬說,一代又一代“中物院”人在實際工作中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自力更生、永攀高峰,一項項關鍵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為國防科技進步作出了貢獻。

  (本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