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說我們是很不容易的一屆學生。其實,我們覺得自己還很幸運”
7月10日下午,歷城二中54級(高三)15班畢業班會,韓濤與學生擁抱道別。(□記者 劉一穎 通訊員 張蕊 報道)
□記者 劉一穎 通訊員 張蕊 報道 歷城二中,54級(高三)15班學生們奮筆疾書備考。
□記者 劉一穎 報道 7月10日,在歷城二中考點,考生們戴著口罩走出考點。
□記者 劉一穎 報道 歷城二中考點,女兒走出考場,母親給她送上鮮花。
□ 本報記者 劉一穎
7月10日,全省53萬名考生結束“新高考”之旅。
今年高考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進行的,又是我省高考綜合改革后第一年考試,也被稱為“特殊高考”。按照防疫要求和考試紀律,高考期間,記者不能進入校園,也不能提前聯系考生及家長。7月7日至10日,記者來到歷城二中校園外,蹲點4天,采訪了多位陪考家長,從他們口中感受校園圍墻之內師生們的奮斗狀態。
孩子住校,母親校園外陪伴3天半
7月7日早晨7點50分,54級(高三)14班學生小楊的母親張向飛從樂陵驅車2小時,抵達歷城二中考點。“平時我在樂陵工作,特地請假過來。”她穿著一身淡綠色過膝旗袍,左手腕上纏著綠色的幸運繩,寓意“考生‘左’題一路綠燈,順利通行”;腳蹬一雙淡黃色的繡花鞋,希望孩子“走向輝煌”。
“我沒告訴孩子我來陪考。老師也建議家長不用過來。我相信,倘若這時孩子遇到了難題,我們家長解決不了的,老師肯定能解決好。”她不好意思笑著說,高考期間孩子住校,不用她照顧,但高考是孩子的人生大事,她不想缺席,在考場外陪伴就好,反正也沒心思工作。她在不遠處的漢庭酒店訂了4晚。
俗話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上午9點,語文開考。陽光炙熱,加之考點外并無大樹,鮮有樹蔭,張向飛打開傘坐在路邊,不時低頭看看手機,更多的時間是望著校園。“相信孩子一定很沉著,正常發揮。”張向飛告訴記者,她孩子選擇了物理、歷史、生物,“物理報考大學可選專業多,生物是他的興趣,歷史是他的優勢科目。”
正說著,她手機短暫響了一下,是班主任在家長群發來了孩子們當天早上宣誓的視頻。“十年磨劍,七月試鋒……名題金榜,我必成功!”聲音洪亮,氣勢十足。考試期間,每天早晨6點,學生們都會宣誓,鼓舞士氣。
張向飛問過兒子,喜歡這種形式嗎?兒子回答說很喜歡。4月15日復學后,他們每天一早宣誓,大家喊得聲音很響亮,有時候會喊得熱淚盈眶。“兒子說,可能在你們看來,我們很傻。但是在特定的場景,特殊的節點,我們需要儀式感,需要這種形式鼓舞士氣,一往無前!發泄壓力,喊出勢氣,喊向未來!”
張向飛至今還記得,孩子一接到復學通知,她沒有一絲猶豫,立馬給兒子收拾好了行李,兒子也立即振奮起來,恨不得立即飛回校園。“在我們家長看來,對孩子保護最周到最安全的不是家里,而是學校。把孩子送回學校,我一百個放心。”兒子對開學也充滿了期待,“他想念和同學們并肩作戰的感覺和氛圍。居家學習時偶爾走個神、偷個懶,但回到學校看到埋頭苦學的同學們,肯定會趕緊收回神,認真學習。”
復學后,通過班主任在班級群發來的照片和視頻,張向飛了解到,班級分為AB班,每間教室不超過30人,座位間隔一米;用餐錯時錯峰、單人單桌同向落座;教室配備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保持開窗通風……
“學校考慮得很細致,方方面面都照顧到。”張向飛對學校很滿意,很慶幸3年前孩子順利考上歷城二中。“在高考前最后一個月,班主任還把辦公桌搬進教室,坐在最后排,時刻‘愛心陪伴’孩子們,看到他們情緒不對,就及時詢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學生凌晨提問,沒想到老師很快回復
7月9日早上,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陪考的家長紛紛躲進私家車避雨。記者得到54級(高三)15班學生秦小喬母親秦桂蓮的同意,進車采訪。
“孩子一直很努力,在家上網課也很認真。”秦桂蓮回憶道,1月27日,正月初三,正在家奮筆疾書趕作業的秦小喬在班級微信群收到班主任通知:受疫情影響,學校延期開學,自1月31日起開始在線教學。“起初,她還是挺開心的,覺得有更加充足的自主復習時間。”
據秦桂蓮觀察,秦小喬很快適應了居家學習:早晨6點30分,準時起床早讀打卡;按照學校安排的課程表,每天7節課,每節課45分鐘,每次課間休息15分鐘,做眼保健操;中間還有2個小時的午餐午休時間,晚自習從晚上6點半開始持續到9點。
“她很喜歡居家在線學習的模式。”秦小喬告訴母親,最初是每節課由不同的老師講課,“借這機會,她領略了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和知識框架,讓她對同一學科有了全面的把握和認識。她還常常跟我說,學校教學水平真的很高!每位老師各有特色,上課很有意思。”
秦桂蓮說,女兒統計過在家上網課期間,老師們一共建了11個微信群。有的群是用來晨讀打卡,班主任有時也會在群里和學生視頻連線,一起早讀;有的群是各科老師在里面布置作業;有的群是老師在里面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還有的同學制訂了每天問老師一個問題的小目標。“雖然女兒用手機頻率很高,但她自我把控能力很強。”秦桂蓮注意到,女兒在手機上下載了“不做手機控”軟件,控制使用手機時間,“孩子真的長大了!我們該放心了!”
不過有一次,秦桂蓮看到女兒手機上的對話,心慌了。“偶然間,我看到女兒在和‘CK小王子’聊天,我想不會是談戀愛了吧,結果——”秦桂蓮委婉地問了女兒才知道,“CK小王子”是她的數學老師張成凱:“CK”是其名字的首字母縮寫;“小王子”是因為他的教學能力和素養深受孩子們認可,大家起的昵稱。“我女兒假期作息不規律,有時候凌晨1點多還在做題。有一次遇到不會的題目,就隨手發給張老師,沒想到凌晨3點20分,張老師就詳細地回復了她。”秦桂蓮說,自那以后,女兒再也不會深夜給老師發微信問問題了。“她說,老師白天上網課、批改作業已經很辛苦了,不要打擾他們寶貴的休息時間了!”
秦桂蓮聽女兒提起,有張數學卷子遇到了好幾道難題,做得很不順手,情緒很低落。“張老師給她講解后,還鼓勵她,說她是最棒的,高考肯定沒問題。就是這么平常的鼓勵,讓小喬充滿斗志,一直激勵著她備考。”
每早考前兩小時,16名民警輔警到位
7月10日上午,張向飛去不遠處的花店買了一捧花,花了98.5元,寓意“考取985高校”。中午12點50分,看著兒子走出考點,張向飛激動地哭了,把花塞到兒子懷中。“媽,你啥時候來的?剛到嗎?”“昂,剛到。”記者不禁在旁插嘴道,“其實,你媽媽在你考語文之前就來考點了,陪你考了3天半。”“呀!媽,累著你了!”兒子一把把張向飛摟到懷里。
“感覺挺好的,終于可以放松一下!下午5點半回學校開畢業班會。”兒子說。在交警的指揮下,張向飛帶兒子駛離考點,陪考家長慢慢散去。
陪考的不僅有家長,還有歷城交警大隊四中隊中隊長孫發文等16名民警、輔警。他們每天早晨考試前兩小時到位,傍晚考試結束一小時后撤離,加強考點周邊交通指揮疏導。“在這個特殊時期能夠有機會參加‘新高考’的交通安全保衛工作,作為交警來說,我感到很榮幸。”孫發文說,“本屆高三學生經歷了太多,衷心地希望他們考出好成績,實現心中愿望!”
10日下午只剩下一門地理考試。秦小喬“6選3”選擇了物理、思想政治、地理,考試結束后回到平常上課的教室,看到語文老師兼班主任韓濤在黑板上寫的“不說離別”“仗劍天涯”,秦小喬突然眼眶紅了,“啊,真的要畢業了嗎!”
5點25分,被同學們昵稱為“韓主任”的韓濤最后一次站在15班講臺上,開始“最后一課”。“首先,恭喜同學們成功走過新高考,你們都是好樣的,都是英雄!最后一堂班會課,還想再嘮叨一次,想叮囑你們幾句。首先,請常懷感恩之心,感謝全社會對我們高三學子的關懷和呵護,感謝家長、學校和老師們為你們付出的真心與疼愛,感謝畢業后在人生路上遇到的每個人;其次,要學會寬容與理解,善待每一位相逢相識的朋友……”
慢慢地,教室里響起了輕輕的抽噎聲,活潑愛笑的秦小喬眼淚一涌而出,她急忙找出紙巾,不停地擦著眼淚,可是,越擦越多。
開完最后一次班會,韓濤播放起自己精心制作的視頻《15班不說再見》,一張張照片擦拭掉時光的灰塵,喚起同學們對備考歲月的深處記憶。
教室很安靜,同學們看得很認真,在奮斗過的戰場上,與“戰友”一同仔細地梳理那些拼搏的青春印記。“好了,同學們!現在我們頒發畢業證,從現在開始,你們將掀開人生嶄新的一頁。祝君前程似錦,萬事順心!”韓濤強忍淚水,微笑著一一將畢業證頒發給50位學生。
6點10分,54級(高三)15班離校班會結束,秦小喬已是滿臉淚水。打掃完教室,她回到寢室,將早已收拾好的7個包裹一趟趟搬給早已在校外等候的父母。8點30分,她站在學校東北門內,為校園拍了一張畢業照,“再見了,歷城二中!”
校門口,孫發文和同事們還在忙碌地指揮交通……
“對考生而言,‘新高考’沒什么特別”
7月11日清晨5點,韓濤準時醒來。他忽然意識到54級的孩子們已經畢業了。
“24名男生,26名女生,我們班是全年級男女比例最協調的。自2004年參加工作,這是我帶過的最為懂事、學習素養很高、學習興趣濃厚的一屆學生。”韓濤還擔任高三級部副主任,工作很忙。
“從我們上高一就聽說韓主任要二胎,這都畢業了,也沒信兒。我們同學都說,韓主任只顧著我們這些‘大娃’,耽誤要二娃了。”班長路揚凱告訴記者。
復學后,對同學們迅速調整心態,立馬進入高效備考狀態,韓濤很欣慰。“有極少數的孩子不太適應學校生活了。有位女生沉迷玩手機,但考慮到孩子此時心理脆弱敏感,我首先側面詳細了解該生情況,多次與她談心,并請學校心理咨詢師介入,最終,孩子主動把手機交還給父母,并全身心投入復習中。”
為了幫助學生們減壓,韓濤送給孩子們憨態可掬小豬樣子的“減壓神器”,舉辦“抽獎紀念幣”的課間活動,買來“金榜題名”的幸運紅繩,還在晚自習中間為大家分發蛋撻。“我想盡可能幫孩子們疏解壓力和焦慮,幫助他們輕松上陣。”
當天凌晨,高考答案全部發布。路揚凱大體看了下,說感覺還不錯,政治考得很順手。“姐,您知道為什么我覺得政治答題很順手嗎?”他賣關子問道,“因為疫情發生后,我切身感受到課本上講的所有內容是那么真實可信。課本上講的政策理念,我們現實社會就是這么貫徹落實的。”
他舉了個例子:課本上說,“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就充分印證這一點。“疫情促使我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還讓我們看到了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團結,增強了政治認同感。”
關于外界對“新高考”元年考生的關注,同學們都表示“這沒有什么”,因為“我們也不知道‘舊高考’是什么要求。”路揚凱特別提到,很感謝學校將“6選3”20種選擇全部開放,讓我們可以同時選擇優勢學科與興趣科目。“其實,社會關注的更多是形式有所不同。但我們和每一屆高三生一樣,都是在學習中不斷成長,提升學習素養和能力,為步入高校和社會打好基礎,所以,對我們考生而言,‘新高考’也沒有什么特別。”秦小喬說。
“社會上說我們是很不容易的一屆學生。其實,我們覺得自己還很幸運!”路揚凱笑著說,我們收到了全社會更多的關心,學校也為了我們花費了更多的心力和精力。“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樂于被選中,更會努力擔起時代的重任,證明時代的選擇沒有錯。”
學生何元宏也覺得自己是幸運兒。“高考延期一個月,成為我趕超他人的機遇,開學回校我成績提高了30多分。”他說,疫情促使他成長,提升了面對挫折與不確定性的定力,也讓他能夠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應對各種突發事件。高考結束,回首這段時光,他特別感謝學校、老師的付出與陪伴,感謝努力拼搏、永不放棄的自己,更要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讓我們的成長成為時代向前的深刻痕跡”。
“姐,我們真的從沒覺得自己不容易,相反,覺得自己能親歷、見證時代的變化與前進,深感榮幸。”秦小喬不好意思地沖著記者,咧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