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在线观看|日韩欧美网址|人人艹人人插|色偷偷亚洲综合网亚洲|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手機版 更多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教育在線
互聯網時代更需要自我教育、自主學習的能力

 對于教育,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一切教育本質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本質上都是自我學習。

富有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在自己的興趣引導下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個學生從小學、中學、大學畢業以后,決定他優秀還是平庸最關鍵的就是他是不是具備了自我教育能力,具備了在興趣引導下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在我們的學校主要用分數評價學生,我相信走出校門以后重新洗牌不可避免,沒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很快會暴露無遺,就會走向平庸,這從來都是規律,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表現得尤其鮮明。

互聯網最大的好處是信息資源的發達和共享,每個人都可以方便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要享受這個好處的前提是: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方向,知道自己要什么;具備相當的鑒別能力,找到有價值的信息。

如果沒有這兩點的話,我們就像是面對潮水涌來,被動地接受信息,成為海量信息的通道。這些信息和你的心靈、生活毫無關系,所以它不是促進我們變得更好,反而是敗壞了心智的成長。

所以互聯網的作用有兩個方面,對于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來說,它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資源;對沒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來說,往往被動地接受信息流碎片化信息,這種能力反而更加難以培養了。

今年疫情全球大流行更加凸顯了互聯網的優點和不足。優點很明顯,如果沒有互聯網,學校教育將徹底停擺。另一方面有的人認為網課可以取代或大部分取代實體教育。我認為不能,因為疫情期間也暴露了網課的不足,主要是兩點。

網課沒有實體教育的現場感和親密性,在課堂上學生和老師之間有現場互動和情緒交流。一個老師看著學生的眼睛講課和對著屏幕講課,聽者和說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年齡比較小的學生,例如小學生、初中生自制力比較差,聽網課往往不專心。很多學校只好把上過的網課,重新再上一遍。所以至少在基礎教育階段,課堂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所以我們應該考慮的不是網課能不能取代實體教學,而是要改變我們的實體教學,讓它成為良性新生態的基礎。

一些學生好不容易熬進了大學之后,就覺得大功告成,可以松一口氣了,在學習上不再有進取心。而自主學習的前提是對學習有興趣,沒有興趣,就談不上自我教育。

人工智能是現在最“時髦”的新科技、新技術。雖然還沒有大規模實際應用到教育領域,但這方面的遐想已經很多了,我也不妨遐想一下。

我相信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會有所作為,但一定有限度,這個限度就是它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我們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標是什么。

我認為不管教育怎樣變化,它的本質始終是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長,所以教育的目標始終應該是人的全面發展。

因此我們要問一個問題,能不能依靠人工智能讓自己全面發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問一個問題,人工智能能不能真正具備人的各種精神能力?

現在關于人工智能談論比較多的是人工智能能不能達到甚至超過人類的智能。我是這樣看的,人的精神能力不限于智能,因為人的精神能力還有情感。根據我粗淺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礎是算法,就是把信息數字化,用大數據找出其中的規律。

我覺得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強項。人類智能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有兩種看法。一種是知識、邏輯、記憶力,另外一種是知覺、想象力。愛因斯坦的看法是后者,想象力比知識重要,是創造的源泉,我贊同這樣的看法。

而這方面的因素是無法數字化的,所以人工智能永遠欠缺人類智能的核心因素。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掌握相對論領域迄今為止的知識,但是人工智能發明不了相對論。

其次我們看情感,我傾向于認為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人類的情感有各種外在表現,主要是臉部的表情、說話語氣、話語內容。

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視覺圖像、語音和文本的信息予以識別,決定這些外部表現,甚至可以模擬這些外部表現,但這和真正擁有情感是兩回事。

擁有情感的最基本的條件是必須是一個活的生命體;畹纳w才有可能感受快樂和痛苦、愛和恨、希望和恐懼這些情感。而人工智能不可能成為一個活的生命體。

在道德方面情況與此類似,道德的基礎無非是兩個,一個是人作為生命對其他的生命有同情心,另外人有做人的尊嚴感,我認為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真正的生命和靈魂,所以它不可能形成道德情感。

進一步說,人類的所有精神能力、智能、情感、道德,都是建立在人的主體性基礎之上。主體性是每個人的自我意識,每個人都是一個我,是我在思考、我在愛、我在向善。人工智能之所以不可能真正具備人類的競爭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機器,不是主體,不可能擁有自我意識。

所以我的結論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學習的過程,無論人工智能多么發達,人的全面發展還得靠每個人自己,我覺得這真是一件好事情。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應用和享受這些人的精神能力,如果這些事情都被機器人取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作家,原載搜狐網,根據作者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年會上的演講整理,有刪節)

作者:周國平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1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倫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