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為學科類培訓
■ 培訓目的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主要為提升學科學習成績服務
■ 培訓內容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學習內容
■ 培訓方式重在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聽說讀寫算等學科能力訓練,以預習、授課和鞏固練習等為主要過程,以教師(包括虛擬者、人工智能等)講授示范、互動等為主要形式
■ 結果評價側重甄別與選拔,以學生學習成績、考試結果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本報北京11月15日訊(記者 林煥新)為進一步指導各地加強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項目鑒別工作,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指南》,從培訓目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結果評價等維度明確了鑒別依據,要求堅持統籌協調,加強主管部門之間橫向配合、地區之間協調推進,堅持“一盤棋”,避免在實踐中出現“低洼區”“空白區”“矛盾區”,并完善了相關制度建設。
如何判定校外培訓項目是否屬于學科類培訓?鑒別出現困難爭議怎么辦?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如何鑒別學科類培訓?
四個維度的依據提升鑒別精準度
什么是學科類培訓?
今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提出對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進行的校外培訓,均列入學科類進行管理。這為各地落實“雙減”工作提供了必要指導。
而《指南》從四個維度提供了鑒別依據。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培訓項目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為學科類培訓。”
一是培訓目的,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主要為提升學科學習成績服務;二是培訓內容,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學習內容;三是培訓方式,重在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聽說讀寫算等學科能力訓練,以預習、授課和鞏固練習等為主要過程,以教師(包括虛擬者、人工智能等)講授示范、互動等為主要形式;四是結果評價,側重甄別與選拔,以學生學習成績、考試結果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在具體操作中,《指南》提出的判定方法將有效提升鑒別工作的精準度。
比如,近幾個月困擾許多家長、教師的“英語閱讀”“古文鑒賞”等課程是否打了政策“擦邊球”,便可據此判斷。
作為“雙減”工作首批試點市,上海市提供了參考案例。某機構對“英語閱讀與表演”項目提出鑒定申請。專家組根據機構提供的培訓材料、課件等材料,結合鑒定指標中培訓目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結果評價等維度進行綜合判斷后,認為該項目以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為目的,強調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英語能力,并以英語詞匯、語法的學習為主要內容,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內容重合。同時,學生主要通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跟著教師反復操練,強化記憶英語詞匯與語法。因此鑒定其屬于學科類。
類似的還有某機構的“古文鑒賞課”。專家組綜合判斷后認為,培訓內容包含了很多漢語拼音和字詞的學習,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內容重合。以教師帶讀、學生跟讀為主要形式,以文字、拼音等的講解、重復練習為主要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復誦讀經典詩文,機械記憶相關知識點。因此鑒定該項目屬于學科類。
怎樣確保鑒別工作科學性?
建立專家鑒別制度,依靠專業力量一案一判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把“科學嚴謹”作為基本原則。這無疑是針對實際鑒別工作具有復雜性、學科專業性的特點而強調的。
“《指南》特別要求各地建立專家鑒別制度,依靠專業力量,確保鑒別工作的科學性。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管理需要,組建專家組或者委托專業機構對無法直接判斷的培訓項目開展分類鑒別,作出鑒別決定。鑒別專家組應包括相關學科、課程、教學等方面專家,具有代表性。”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表示,在實際開展鑒別工作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專家組可通過資料審查、實地查看、課堂觀察、人員訪談等多種方式,綜合研判培訓目的、內容、方式、評價等具體情況,一案一判,提出培訓項目屬于“學科類”或者“非學科類”的鑒別意見。
記者了解到,一些省份已進行探索。
廣東省教育廳針對鑒定過程中多學科交叉、專業跨度大等難點,專門組建“T形”知識結構的鑒定研究專家組,在橫向上對跨界10多門學科都有覆蓋,在縱向上對相關領域進行深入專攻,力求鑒定工作從嚴規范、科學嚴謹。
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一些營利性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出現了一批學科和非學科混合型項目,加大了鑒別難度,廣東省鑒定研究專家們提出了多個定性、定量組合指標,大大提升了鑒定科學性。
以“培訓內容”指標為例,專家明確提出,項目培訓內容在“學科類培訓項目培訓內容范圍”比例>50%,視為具有學科類別屬性特征,即作出學科類鑒定結果;培訓內容在上述范圍所占比例≤50%,則暫不視為具有學科類別屬性特征,待其他指標衡量比較后作進一步鑒定。
“采用量化鑒定標準后,在內部測試過程中,基本沒有再出現不同鑒定人使用同一鑒定標準后,產生不同判別評價的情況。”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說。
鑒別出現困難爭議怎么辦?
建立分級指導機制,加強動態指導和規范
近日,“口語表達訓練”課程向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有關部門遞交了鑒定申請。該課程培訓目的與培訓內容與現行的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有重合,培訓方式以班級授課、集中培訓為主,這些與學科類培訓項目的特征相吻合,但評價方式以實踐性、創造性等活動為主要過程,符合非學科類培訓項目的特征。
那么,該課程該如何判定屬性?
區級專家組難以給出鑒定結論,決定將此課程提交至市級學科鑒定專家組,作進一步鑒定。市級、區級學科鑒定專家組聯合再次對“口語表達訓練”進行審核鑒定。市級專家組認為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目標基本一致;教學知識點與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相關內容相似度過高,部分篇目相同;教學方式主要采用講解、練習、品味、感悟、對話等,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朗讀訓練和說話訓練方式基本相同;評價標準也基本一致。最終,專家組一致認定該課程屬于學科類課程。
這樣的鑒定方式,在《指南》中得到了明確。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指出,《指南》明確提出各地要建立分級指導機制,以加強動態指導和規范。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本地分類鑒別工作進行統籌,對地方出現的問題和偏差,及時跟進指導和糾正,避免出現同類培訓項目在不同地區給出差異鑒別結果。在實際工作中,如果出現鑒別困難或爭議較大,則下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提請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研究裁決。同時,各地要注重典型案例研究積累和信息互通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的主管部門不同,對于分類邊界的把握在實操中可能出現偏差,此前出現了個別“低洼區”“空白區”“矛盾區”。
“對此,《指南》專門提出教育行政部門可協助其他主管部門提供分類鑒別意見,并對‘學科類’鑒別有最終決定權,從而避免出現個別‘鉆空子’的情況。”該負責人說。
作者:記者 林煥新
《中國教育報》2021年11月16日第1版 版名: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