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雪昆
這是最好的時代,太多的大數據、新模式讓我們眼花繚亂,同時,這是最壞的時代,過度的市場競爭以及市場規律表明,起步越晚,壓力越大,要想先聲奪人,就必須另辟蹊徑,設計出一套全新的商業模式。我們的紙媒人如何在經營中與互聯網連接更緊密?如何為廣告主提供更易被受眾接受的策劃案?10月25日,第22屆中國國際廣告節期間,由中國廣告協會主辦,《廣告人》雜志承辦的“顛覆與重建——2015中國傳媒論壇”上,上百位學界、業界人士共同聚焦新媒體時代的中國傳媒趨勢,為“互聯網+廣告”的發展以及傳媒行業廣告投放策略的調整獻計獻策。
廣告創新
融合比顛覆更有建設性
近幾年,傳統媒體廣告發展遭遇瓶頸,而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廣告則快速崛起。在這一環境之下,我們的傳統媒體如何發展、如何生存等問題帶給媒體人非常深刻的思考。
互聯網已經是最大的廣告載體,這是不爭的事實。談及互聯網思維在廣告中的表現,國家廣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黃升民認為,顛覆意味著革命,意味著重新劃分格局。這其中,大數據是未來廣告經營的基礎,互聯網的優勢在于資源架構的共享。尤其是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如果不能實現“互聯網+”,傳統媒體的廣告策略慢慢就會成為“文物”。
“現在每個人每天獲得的信息,已經超過了中世紀時期一個歐洲人一生所觸及的信息量,不管我們在哪兒,每天收到的微信、微博、郵件等信息一刻不間斷。”鳳凰網新媒體總裁李亞表示,信息爆炸時代,用戶對于內容需求的本質沒有改變,受眾依然希望獲得最感興趣,同時品質最優的內容。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會的時代,到目前為止,不管技術如何發展,用戶的本質需求仍然沒有被充分滿足,這也意味著未來的發展正在為我們重建一個機會。因此,互聯網廣告的融合創新,應該從用戶的觸媒習慣、內容消費范式以及咨訊入口、商業模式的進化等方面入手。
北京美蘭德媒體傳播策略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崔燕振強調,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傳媒經濟的產業模式以及業內操作手法和技術是基于以閱讀率、收聽率等指標為代表的階段,而媒體廣告所進行的資源整合和售賣,本質上是注意力層面的價值,或者是信息流層面的價值,其與消費流、支付流是割裂的。而今天思考的產業模式變革,恰好是把那些原本被割裂的要素進行重新連接、重新激活。“全時在網、隨時在線、即時消費”構成了目前受眾廣告消費的特征,這正是移動互聯網帶給行業最有效的轉變。融合可能比顛覆,或者是革命這些詞匯更有建設性、更溫和,也更具包容性。但這其中,如果忽略了移動互聯網為主導的變革與融合趨勢,那么,必將錯過這樣一個時代。因此,在今天,互聯網和傳統強勢媒體的連接與融合,比任何時候都應該積極、主動,而不是排他。
“現在交談中缺少了‘互聯網+’都會有些不好意思。”在百媒網聯合創始人、潔麗雅首席品牌官黃海南看來,未來的傳媒可以匹配、發現、發掘整合一切,包括政策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等,這是不容忽視的。社會越發展,信息傳播的對接、整合就越重要。由此帶來的思考是,隨著技術運營的普及,媒體傳播的平臺并不落伍,而落伍的是技術運營以及營銷手段,而這也是未來傳統媒體需要不斷發力的著力點。
那么,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廣告主已經不再看重傳統媒體的陣地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敏表示:“我們還是很在意傳統媒體,它能夠帶來傳播的大眾化價值,無論在哪個時代,用戶的選擇才是我們的根本。因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我們所要做的營銷本質沒有改變。”
品牌營銷
共性與個性要平衡
在營銷升級與重建的話題中,黃升民認為,要注重共性和個性的需求與平衡。“受眾有個性化的需求,但互聯網時代,僅僅任由個性發展不能形成商業規模,最后還是要考慮共性的需求。滿足廣告主的多樣化需求,不只是個性化的信息傳遞,更需要有品牌的支撐,而品牌背后是用戶心理的共鳴。對于廣告主而言,滿足個性需求、滿足某些產品銷售的需求,不足以完成其品牌建構。因此,個性與共性需求必須同時解決,才能實現用戶增進式的積累。”黃升民強調,廣告的效果在于品牌和銷售的融合,有了品牌支撐才能可持續發展。當兩種需求都得以滿足時,其發展才是健康的。
“傳統媒體也好,網絡機構也罷,在進行廣告經營過程中都可以利用信息引擎技術,對所專長的領域進行全網化內容的定向呈現,且既可以與傳統紙媒進行合作,也可以與自媒體人進行合作,根據各種不同興趣的人群和特定內容,能夠將用戶更好地匹配給廣告主。”李亞說道,從廣告出發,興趣引擎更好地讓人們連接咨訊和生活服務,手機的隨時隨地支付使人們能夠從內容上獲得更多的消費信息,甚至進入到購買環節和服務環節,這讓傳統媒體有了內容入口、產品購買入口以及服務消費入口,這些都是傳統媒體廣告服務的方向。
鳳凰網高級副總裁徐進強調,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應該有場景思維,要根據人們的生活場景,建立新的服務,幫助品牌講述新的故事。一項研究表明,在24小時的生活場景中,雖然“60后”“70后”“80后”“90后”生活場景不同,但他們的行為規律均發生在春節、情人節、五一、十一、圣誕節等場景下,因此,這樣的共性為媒體與廣告主提供了營銷機會。但是這樣的生活場景是淺層次的,在定義場景時廣告主要清楚,場景不是所謂的地理位置,也不僅僅是生活方式,它是“互聯網+”的入口,它正構建著新的內容、新的服務、新的連接方式。在內容、互動、服務之后,建立唯一的關系才能讓媒體和廣告主的營銷進入大家的生活,并贏得主動。
隨著媒體環境的變化,用戶與品牌的溝通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剛出現門戶時,大家說用戶是被動接受品牌的信息,當社交媒體出現后,用戶開始與品牌進行雙向交流,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實際上正逐漸主導品牌的營銷方式。對此,映盛中國董事長譚運猛認為,在以前的營銷中用戶并不具備參與權,用戶無法參與到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生產銷售過程中,也無法參與到傳統的服務體系中。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用戶的主動權正在不斷回歸,品牌的資產鏈接也越來越依賴于用戶所創造的內容。因此,通過積累內容形成品牌服務資本的同時,要了解并選擇適合用戶的營銷方式,制定與用戶互動的策略,與用戶真正實現共鳴,通過共鳴使用戶主動分享關于品牌的內容。
精準投放
讓大數據與小數據聯動
既然整個行業都在謀求創新變革與重構,那么,今天的各種實現工具、解決方案比以往都顯得更加成熟和穩定。這場變革中,因為連接而讓每個消費者的興趣都被激活,因此,也才有了興趣引擎、興趣鎖定和大數據的推出。這些技術讓受眾不再是沉默人群,他們愿意表達,而不愿意被代表、被表達。
譚運猛表示,隨著媒體的不斷變化,用戶的聚合陣地也在不斷遷移,現在,每個用戶都有一個或者多個社群,而這些社群有可能是社會關系,有可能是工作需要,也有可能是產品需要,這些都是互聯網時代廣告主應該關注的領域。而且,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應用讓用戶形象越來越清晰,這對于精準定位廣告形式、內容都很有幫助。
崔燕振則談道,此前的媒體廣告模式中大多的數據來自于相應的數據調研、抽樣、樣本分析,可以稱之為小數據,但其傳播成本、傳播效率的優化難以實現,而此時大數據和小數據融合,可以更精準地反映用戶的行為過程和關系的實時數據連接,這為個性化的推廣提供了更多支持。畢竟,大數據更多展現的是一種行為過程,小數據抽樣反映的是結構和規律。因此,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傳統媒體平臺吸引著讀者流,新媒體平臺靠連接、靠激活,靠數據的精準推送,構成了一個獨特的產業集群、粉絲集群和用戶集群,兩者正在產生聯合與互動。
“未來,互聯網的全媒體化必然依賴廣告生存。‘互聯網+’廣告,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永恒。廣告的思維和互聯網的思維是融合且共通的。我們常把媒體分割為空間的媒體和時間的媒體,而互聯網最大的貢獻是把這些準則打破了,變成了無限的。融合環境下,利用網絡平臺可以調用所有東西,傳統的媒體廣告也進入到一個多邊交易的平臺。在這一基礎上,大數據就成為一切經營的基礎,但目前的大數據還遠未達到營銷需求,因為只有真正實現了后臺聯動的大數據才能成為立體數據,而僅僅是局部的大數據呈現將影響廣告投放計劃的落地效果。”黃升民說道。
“營銷的本質是關注人,廣告主希望找到的目標用戶是對的人,是那些活躍且能夠與品牌、產品有更深層互動的人。”昌榮傳播副總裁單俊介紹,在執行很多廣告策劃案時會發現,忽略了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那么,每一次在發起廣告時面對的就會永遠是新人,除了一次性的支付費用幾乎沒有任何收獲,由此帶來的與廣告主、受眾的溝通成本就會不降反升。因此,數據不在于大,而在于它的有效性,這個有效性則體現在實踐中。
“就數據收集而言,可謂是一個持久戰,并不是今天收集數據明天就可以用到。畢竟它的來源不同,需要從不同的維度加以分析,需要進一步完善。因此,如果有人還在遲疑數據的收集與分析,還在原地觀望,那么,無疑在互聯網時代已經遠遠落后了。”單俊補充道。
■網媒人說
互聯網時代,有很多東西出于“未知”狀態,需要有洞見和判斷力。這對于高層來說至關重要,但對于基層來說,同樣至關重要。互聯網是注意力經濟,而媒體,是注意力聚集的不二法門。對于很多人來說,互聯網+,是從媒體+起步的。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媒介轉型研究室主任魏武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