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有6.68億網民,手機網民5.94億,40歲以下的網民占總人口的80%。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互聯網正改變著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也借助互聯網平臺,運用互聯網思維,融入當代生活,形成新的形態,迎來新的機遇。為此,本版從本期起開始推出“互聯網+傳統文化”系列報道,對互聯網時代的傳統文化予以關注。
——編者
當你打開智能手機應用商店,以“國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列表聯里,赫然會出現百余種形式各異的國學推廣移動客戶端。步入“互聯網+”的時代,教育和學習方式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學教育也深受影響。
一個是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一個是歷經千年的文化沉淀,當“互聯網+”與國學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奇妙火花?
國學加速走進尋常百姓家
2013年10月6日,一個名為“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的微信公眾號,在遼寧大連悄然創立。不到3年,該公眾號已擁有了180萬聽眾,并被選為2015年“文傳榜·十大國學公號”之列。
“我們已經推送了900多篇與國學相關的文章,每天都在堅持。”與我們談起目前所獲得的成績,創始人朱東的語氣里露出些許驕傲。
朱東畢業于南開大學數學系,卻是不折不扣的國學愛好者。2008年,朱東放下從事了十多年的企業管理咨詢工作,一門心思地投入到國學研究與傳播事業中。如今,朱東已有解讀《周易》的個人作品問世。
“當時偶然聽說有微信公眾號這樣一種平臺,我們就去嘗試了。”朱東坦承,自己加入“互聯網+國學”的浪潮并非刻意,“然而現在,我已經找到了精心經營的動力。”
這種動力源于“粉絲們”帶來的觸動。2015年,朱東與復旦大學聯合舉辦了國學線下研習班,有位身患重病的老大姐,強忍不適從千里之外的深圳趕來參加。“她說在她的生命歷程中,一定要上一次原汁原味的國學課。”談到這里,朱東有些哽咽。此外,還有一對來自青島的老夫妻也讓朱東印象深刻,“他們一起來參加研習班,然后把這段經歷作為珍貴的銀婚紀念。”
與“粉絲”的深入接觸讓朱東意識到,很多人學習國學,是出于內心的精神需求。“如果我能夠將國學傳播給他們,何樂而不為?”2016年3月30日,朱東推送的一篇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相關的文章,不到一天就已達到7萬余次的閱讀量。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的“互聯網+國學”之路并不孤單。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公號“刻畫雅輯”,分享《唐詩畫譜》《紅樓夢圖詠》等經典木刻圖譜的周邊故事;北京大學與中華書局聯合開發“云國學”在線平臺,針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進行微課式國學教育……借助互聯網多樣化的傳播平臺,國學正在加速走進尋常百姓家。
慕課平臺,惠及更多學生
與朱東因為個人愛好發起的微信號不同,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小舒則是將專業的國學知識與互聯網緊密相連。
王小舒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多年。細心的同學發現,近來上課前,他總會比以往早來教室幾分鐘,配合攝像團隊佩戴耳麥、走位調光。原來,已愈耳順之年的王小舒緊追潮流,將自己在學校開設的選修課《神韻詩研究》“搬”到了慕課平臺,開始了線上線下雙軌授課的模式。
“本學期,我在慕課平臺授課才剛到第3次,就已經有1.5萬余人參加,這是我在傳統課堂永遠也無法惠及到的學生數量。”面對互聯網帶來的裂變式增長,王小舒十分感慨。
《神韻詩研究》的選修者孔令一,曾因身體原因錯過了好幾節課。“后來我四處問同學借筆記,卻發現始終比不上直接聽老師講。”正當一籌莫展之際,她想起了王小舒參與的慕課平臺。“課時變短了,但留下來的全是干貨。而且我還發現了好多其他高校的國學課程。聆聽多師,原來不用挪窩就能做到。”
打開中國基本古籍庫,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客戶端便馬上顯示出包含該詞的歷代古籍條目。因研究需要,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吳雨澤,經常采用這樣的方式享受“互聯網+國學”的便利。“如果沒有類似的數據庫,想要從數以萬計的古籍里找出關鍵詞的使用頻率和出處,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另外,很多善本藏書珍貴而又脆弱,經不起頻繁外借。“現在好了,對基本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后,通過各種資源庫,一搜就能找到。”吳雨澤認為,這種對古籍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對促進國學研究非常有意義。
堅守國學內核,才能走得更遠
然而,正如有關專家所言,互聯網為國學傳播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會帶來問題和挑戰。其中,碎片化、表層化、商業化、低質化、雞湯化成為廣為擔憂的隱患。
面對現實,朱東也無奈地承認:“一旦推出了錯誤信息被大眾接受,將對國學傳播非常不利。”
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何晗也曾在朋友圈看到國學類推廣文章。“有的深入淺出,有趣味又普及知識;有的卻以國學為幌子,植軟廣、灌雞湯。”針對這一現象,她認為,一方面,國學傳播者應充分尊重國學,自覺做好信息“把關人”;另一方面,受眾應培養一定的披沙揀金能力,以對網絡信息進行基本的甄別判斷。
王小舒則呼吁國學研究者能夠充分發揮“正本清源”的作用。或是以大手筆寫小文章,或是參與網絡課程,將正確的國學知識和公允的研究成果,通過多種媒介“送”到公眾眼前。“有傳播才會有傳承,‘兒童相見暫不解’總比‘兒童相見不相識’要好。”
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尚俊杰看來,“互聯網+”與國學,類似于“術”與“道”。將國學精髓內化于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參悟,非一朝一夕之功。不過在“互聯網+”之“術”的推動下,堅守國學內核,國學之“道”必能越行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