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左)與《鴉片戰爭再研究》(英文版)(右)封面對比。
中國出版走出去,歷經了十幾年風風雨雨,版權輸出數量和質量均有顯著提高,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聲音的傳播奏響了華章。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流學者的學術成果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如何讓中國學術圖書走進世界市場,如何有效傳播代表中國高度的學術聲音,如何以學術標準弘揚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這對具有學術傳統的出版社來說,是責任與使命,也是挑戰與機遇。本文以筆者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從事國際合作的實踐出發,以三聯書店授權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鴉片戰爭再研究》(英文版)為案例,對如何通過優選合作伙伴,確保翻譯水平和出版質量來讓優質學術作品走向海外進行分析和交流,期待以三聯書店為代表的“人文精神,思想智慧”在世界舞臺得到更多展現。
□孫瑋
前提:一流思想內容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茅海建系統研究鴉片戰爭10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詳盡考訂了與戰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范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為,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這本書的研究可謂推陳出新,作者一系列獨到創見在學術界引發了爭議,這種爭議有助于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三聯書店于1995年出版該書,2005年推出第二版,2014年推出修訂版。茅海建的著作在三聯書店歷經20余年,收入“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SDX &Harvard-Yenching Academic Library),不僅成為國內歷史學研究的必讀書目,也因其獨特的史學視角、嚴謹的學術風格和生動的語言特色得到了熱衷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外國學者及機構的認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茅海建的這部著作代表著中國學者的聲音和中國學術的高度,如何讓這樣的作品走向世界,我們重任在肩。在經歷了無數遴選論證和數月的談判,我們在2012年與劍橋大學社簽署該書的英文版授權出版協議,同年獲得“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翻譯資助。在劍橋大學社策劃編輯露西·雷默爾的努力下,這本書被納入了“劍橋中國文庫”(Cambridge China Library)并于2016年出版。雖然從簽約到出版歷經4年時間,但劍橋大學社從翻譯質量、編輯品質到營銷推廣,都融入了工匠精神,提升了中國高端學術圖書走進世界市場的質量和效果。
保障:準確優質翻譯
茅海建這一著作的版權輸出是三聯書店與劍橋大學社合作出版英文版的開端,由于彼此的學術堅持和出版精神高度契合,在這一過程中出版雙方始終保持著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合作理念。
為了出版《鴉片戰爭再研究》(英文版),劍橋大學社用一年多的時間尋找合適的譯者,我們雙方共同見證了其中的艱辛和不易。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這部500多頁的譯稿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講師約瑟夫·勞森博士的主持下,經過中外史學專家的兩年共同努力完成。就像約瑟夫本人在該書譯者序言中所說,“此翻譯是一次協作的努力(this translation has been a collaborative effort)”。約瑟夫·勞森博士是英國一位專注19世紀和20世紀中國史學研究的學者,優秀的漢學和史學研究背景使他成為該書的不二人選。為了兼顧翻譯速度,約瑟夫邀請了英國學者彼得·拉斐爾和克雷奇·史密斯分別翻譯圖書第六章和第七章,而全書譯文再由約瑟夫統籌編輯審定,翻譯過程中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的老師們則隨時幫助答疑解惑。中外學者治學嚴謹的態度保證了這本史學著作以較理想的方式還原中文版本的思想內容,甚至于引文的出處注解和古文引用的含義都在譯文中得到了完整保留和翻譯。
毫無疑問,譯文的準確性保證了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術思想得到有效傳播,從某種意義上,優質的翻譯是中國學術圖書走進世界市場的重要保障。
助推:多方位的營銷
作為劍橋大學社的合作伙伴,我們拿到大洋彼岸海運而來的樣書時,欣喜之時還帶著一絲感動。封面設計帶著鮮明的中國元素,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封底的內容簡介以學術語言道出了這本書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意義,這些細節都反映了合作方積極營銷中國內容的態度。翻開圖書內頁,由倫敦大學知名歷史學者茱莉亞·拉威爾撰寫的6頁多的英文版導讀映入眼簾,茱莉亞以學術視角剖析了茅海建教授獨特的史學研究貢獻和這本書的價值,這無疑為該著作真正走向西方主流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
總的來說,《鴉片戰爭再研究》(英文版)一書首次實現了三聯書店和劍橋大學社的版權輸出合作,在幾年的溝通協調中雙方也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我們有感于合作伙伴的適配度、翻譯品質的重要性和細節營銷的推動力,也期待繼續以工匠精神實現更多學術作品的走出去,也在堅持踐行中國學術走出去的過程中努力實現更多突破。
(作者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