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在童年時光里的歷歷往事,大概是每個人生命中難忘的風景。近些年來,許多兒童文學作家都熱衷于書寫童年,像祁智的《小水的除夕》、黃蓓佳的《童眸》。也有許多純文學作家把童年時的心靈感受訴諸筆端,如畢飛宇的《蘇北少年“堂吉訶德”》、蘇童的《自行車之歌》、趙麗宏的《童年河》。此次榜單上的《吉祥時光》與《海底隧道》,都屬于關于童年的回憶性書寫。
他們筆下那些昔日往事,距今已有幾十年。對于今天的小讀者來說,閱讀起來是否有隔閡?《吉祥時光》的作者張之路這樣回答:“我們的心是相通的,我相信,我的童年若寫到心靈深處,便也是你的童年。”書寫自己的童年,是張之路多年的愿望。在寫過無數題材的作品后,他終于把壓箱底的資源拿了出來,也就是他的童年回憶。對那些穿越歲月后依然歷久彌新的成長故事,張之路努力地寫、用心地寫、莊重地寫。
對于“書寫童年熱”現象,兒童文學評論家王泉根分析認為:童年記憶、童年情節、童年經驗,往往是作家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尤其是當作家進入中老年以后,童年情結特別明顯,這既是記憶力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藝術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童書出版人海飛則認為,對國內作家來說,“書寫童年”可能會有一個小高潮到來。
楊志軍的《海底隧道》,也稱得上是一部童年回憶體小說。生命、愛、責任和夢想,故事通過一條海底隧道展開。楊志軍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豐滿的人生需要3個支點:興趣、理想和情懷。興趣讓我們獲得知識和本領,它是我們有能力、有資格創造生活的前提;理想是我們前行或上升的最有效的動力;情懷讓我們淡定瀟灑,脫離凡庸,擁有境界。而所有這一切的播種期,都在童年,也就是說,在我們還無法理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興趣、理想、情懷的種芽。人和人不同,各有各的童年,有人從艱難和孤獨中獲得,有人從幸福和美好中拿到,但不管途徑多么不同,種芽都會長大,高樹碩朵。“《海底隧道》是我對自己和許多同代人的童年的致敬,是對父輩、對家國樸素而真摯的表達,是對理想與情懷的個性化描述和一次淚流滿面的回望。我希望它也是一次播種,在兒童的心田里萌芽、長大。”楊志軍說。
不管歲月如何變遷,對生命、責任和夢想的理解,對做人底線的堅守等等,其實是永恒不變的。就像兒童文學作家金波所說:我們的孩子,如果能多讀一些這樣的書,知道老人或者爸爸媽媽的童年是怎么度過的,可能感情會更豐富,思考人生會更深刻,就會更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