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3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的文章《不斷加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該文全面回顧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業取得的改革和發展成就,著重闡述了新聞出版廣電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工作思路和重點舉措。本報今日全文轉發,以饗讀者。 核心要點 ■完善設施網絡、提升服務能力,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惠民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堅持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以惠民工程項目為載體,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初步建成覆蓋城鄉、較為完備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綜合運用有線、無線、衛星等方式,加快廣播電視由村村通向戶戶通、優質通、長期通升級。實施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和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設工程,努力讓基層群眾看到看好電影。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活動和農家書屋、城鄉閱報欄(屏)、出版物發行網點等重點項目,努力打造“書香中國”。 ■精準幫扶、補齊短板,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享。補短板是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關鍵,也是實現文化小康目標的攻堅重點。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在政策、資金和項目上向老少邊窮地區和特殊人群傾斜,盡快縮小差距、促進均衡,努力使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普惠全國各族人民。瞄準貧困地區,助力精準扶貧。瞄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提升供給能力。瞄準重點人群,保障基本權益。 ■豐富內容、提升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多樣化、高品質的精神食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強內容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讓群眾共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健康向上、品質優良的精神文化產品。繁榮創作生產,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打造精品力作,順應高品質文化期待。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供需有效對接。 ■堅持改革創新,切實增強服務活力。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更新思想觀念,創新思路舉措,優化頂層設計,促進公共服務可持續發展、讓人民群眾長期受益。建立健全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形成社會力量參與的有效機制。完善運行維護長效機制。 不斷加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 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中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制度設計。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都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國家頒布出臺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等重要法律和文件,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部門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緊緊圍繞標準化、均等化目標,統籌實施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重點惠民工程,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完善設施網絡、提升服務能力,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惠民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堅持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以惠民工程項目為載體,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初步建成覆蓋城鄉、較為完備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 綜合運用有線、無線、衛星等方式,加快廣播電視由村村通向戶戶通、優質通、長期通升級。“十二五”時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共完成82萬個20戶以下通電自然村“盲村”建設任務,到“十二五”末村村通工程順利收官,惠及全國1.5億農村群眾。在有線網絡未通達的農村地區實施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戶戶通工程,全國直播衛星用戶達1.15億,其中戶戶通用戶近1億,戶戶通地區農村群眾能夠免費接收中央和地方上百套高質量的廣播電視節目。拓展直播衛星服務,實施“漁船通”“海島通”,1.88萬艘漁船、20余萬漁民在海上可以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實施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推進廣播電視高山無線發射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了無線廣播電視覆蓋質量和水平。實施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程,在應急搶險救災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目前,我國已建成有線、無線、衛星混合覆蓋、技術先進的廣播電視現代傳輸覆蓋體系,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37%、98.88%。 實施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和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設工程,努力讓基層群眾看到看好電影。重點在農村、鄉鎮、縣城三個層面著力,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電影公共服務。目前有245條農村數字院線、約5萬余支放映隊活躍在全國農村、廠礦、學校,實現了流動電影公共服務全覆蓋,確保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目標。在此基礎上,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固定放映、改善觀影條件,加快由露天向室內固定場所放映轉變;擴大覆蓋范圍,放映活動逐步向外來務工人員工地、市民休閑廣場及部分地區寺廟、養老院等拓展。2015年底實現全國縣級城市數字放映場所全覆蓋,去年底全國已有縣城影院4373家、銀幕17507塊,有效解決了縣城群眾看電影難的問題,目前正在推進鄉鎮影院建設試點。 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活動和農家書屋、城鄉閱報欄(屏)、出版物發行網點等重點項目,努力打造“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活動2006年啟動。去年全國31個。▍^、市)開展了“2016書香中國”全民閱讀系列活動,200多個地市和1000多個區縣開展了群眾性閱讀活動,參與人次達8億多,共同打造了一場全民閱讀的文化盛宴。在服務農村群眾文化需求方面,已建成農家書屋60萬家,覆蓋全國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累計向農民配送圖書10億冊。在城鄉人流密集處建設了一大批閱報欄(屏)和數字閱讀屏。支持城鄉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書屋”,全民閱讀硬件基礎更加堅實,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基本形成。 精準幫扶、補齊短板,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享 補短板是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關鍵,也是實現文化小康目標的攻堅重點。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在政策、資金和項目上向老少邊窮地區和特殊人群傾斜,盡快縮小差距、促進均衡,努力使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普惠全國各族人民。 瞄準貧困地區,助力精準扶貧。實施貧困地區縣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制播能力建設工程,支持補助全國符合條件的廣播電視臺等播出機構購置采編播設備,努力解決貧困地區縣級播出機構采編播設備老化、制播能力不足等問題。2016年,落實“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廣播器材資金1.04億元,為5000多個村配置了廣播器材。為解決邊遠地區報刊投送難,推動建成2.2萬家衛星數字農家書屋,有效服務20個省區數千萬農民群眾。 瞄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提升供給能力。以實施新聞出版“東風工程”和廣播影視“西新工程”為抓手,努力讓少數民族群眾聽懂看懂、聽好看好。新聞出版“東風工程”涵蓋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建設、黨報黨刊和民族文字出版單位建設、流動售書車配備、擴大數字出版和出版物贈閱等多個項目,有效提升了民族文字新聞出版生產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廣播影視“西新工程”覆蓋9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區,西藏、新疆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廣播影視發展基礎條件大大改善,少數民族語言節目譯制制作和傳輸覆蓋能力大大增強。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豐富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的積極作用。 瞄準重點人群,保障基本權益。始終把面向未成年人的公共服務放在突出位置,扶持少兒精品圖書和影視作品創作生產傳播。全國開辦的廣播電視少兒頻道頻率已經達到46個。全民閱讀堅持少兒優先原則,開展優秀出版物、優秀報刊推薦活動;組織百家出版單位與各地千所中小學共同開展多種形式的“百社千校”讀書活動;開展“書香·童年”閱讀工程試點,向甘肅省、青海省部分地區的5.5萬名學齡前兒童發放兒童書包。實施盲文和無障礙影像音像制品出版項目,引導音像電子出版制作單位面向大眾和特殊群體制作內容生動、形式多樣,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和制作水平的有聲讀物。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電視臺增加手語節目和加配字幕,保證特殊群體獲取公共信息的基本權益。 豐富內容、提升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多樣化、高品質的精神食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強內容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讓群眾共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健康向上、品質優良的精神文化產品。 繁榮創作生產,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調動和激發創作活力,促進創作生產蓬勃發展。2016年,全國出版圖書50萬種,期刊總印數27.4億冊,報紙總印數394.4億份;生產電影故事片772部、動畫電影49部、紀錄電影32部、科教電影67部、特種電影24部,國產電視劇330部14768集,電視動畫片近12萬分鐘。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內容生產大國,滿足了人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精品力作,順應高品質文化期待。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精品工程和圖書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紀錄片“五個一百部”創作規劃,提高品位質量,力攀文藝高峰,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近年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抗日戰爭》《望春風》等圖書,《百團大戰》《狼圖騰》《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等電影,《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海棠依舊》《彭德懷元帥》《平凡的世界》等電視劇,《戚繼光》《最可愛的人》等動畫片,《筑夢路上》《東方主戰場》等紀錄片贏得讀者觀眾廣泛好評,樹立了新時期文化建設的豐碑。今年,我們將突出中國夢主題,貫穿迎接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這條主線,以實施“五個一”精品工程為抓手(即1本圖書、1部電影、1部電視劇、1部紀錄片、1部動畫片),聚焦重點項目,力爭推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供需有效對接。為增強產品服務的貼近性實效性,一方面大力扶持面向基層的公益性圖書、影視內容創作生產;另一方面努力搭建平臺,促進了有效供給。目前,全國已開辦對農專業頻道頻率58套,同時明確要求上星綜合頻道文化、科教、對農等八類公益性節目播出量不得低于30%。積極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菜單式”“訂單式”公共服務,每年制訂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各地農家書屋根據農民需求補充更新讀物,2016年評選出1066種圖書、299種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210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物、180種報刊;農村電影放映設立“片目庫”,目前供農村流動放映按需訂購的影片已達3511部,群眾“點菜”、政府“買單”模式進一步增強了公共服務的實效性。 堅持改革創新,切實增強服務活力 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更新思想觀念,創新思路舉措,優化頂層設計,促進公共服務可持續發展、讓人民群眾長期受益。 建立健全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各級政府不斷完善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公共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已投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公共服務建設和運行維護資金272億元。加強財政保障的同時,積極轉變投入方式,由直接撥款為主變為工程采購、項目補貼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形成社會力量參與的有效機制。積極簡政放權,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戶戶通、全民閱讀、農村電影放映等多領域服務項目建設。農村電影放映形成“企業運營、市場運作、政府購買、群眾受惠”的成功模式,“書香中國e閱讀”推廣工程向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購買數字閱讀服務免費供給城市務工人員,提高了服務效能。 完善運行維護長效機制。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的思路,推動各級運行維護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不斷規范服務標準,制定嚴格的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制度,推動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評價體系和運營維護監管體系。《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從今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對公共文化設施經常性維護管理、使用效能考評等作出明確規定。 在實踐中,我們堅持把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作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落實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的實際行動,積極探索、改革創新,進一步深化了思想認識、積累了有益經驗。一是堅持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結合,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精品力作生產、優質內容提供,不斷完善工作格局。二是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在政府增加投入、履行主體責任的同時,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努力形成強大合力。三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在實現基本服務全覆蓋的同時,面向重點地區、重點群體和薄弱環節加大傾斜力度,真正做到惠及全民。四是堅持重在建設與優化管理相結合,在推進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提高運行、維護、管理水平,促進提質、增效、升級,積極完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