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蓓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幼兒都會背誦的古詩,背后體現的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倡導的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和家風。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社會要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社會風氣好的基礎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家風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近年來,在全社會高度重視家庭和家風建設的背景下,一批家風主題圖書應運而生,從不同角度詮釋家風建設、弘揚家風文化、涵養家風文明。
傳統文化沉淀樸素智慧
家風是中華文化中最為樸素的智慧沉淀,構成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脊梁。從歷史角度出發,把中華家風進行不同層級的整體展現,讓讀者能夠了解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家風建設的精髓,無疑很有必要。“中華家風系列叢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從《革命家家風》《名士家風》《百姓家風》《名仕家風》《家風詩詞》五個方面,以四個層級,對中華家風進行了整體的呈現。
該套書由楊叔子院士牽頭主編,每冊圖書都由相關學界專家編寫,提煉精華、追根溯源,對家風家規做了十分細致、專業的注釋講解。在材料的選擇和整理上,體現出每個層級的家風特點和區別,比如名宦和名士、平民百姓的家風會有很大的不同,而不同時期,一個層級內的家風也會不同,有變化,也會有繼承。
“它破除了家風一家一言的局限。從歷史、文化角度,闡釋了家風建設對國家、民族發展的影響,以及對家族發展、國民素質的提高。將家風建設從長期處于人云亦云的狀態,上升到具有實際功能的視角,對引領社會風氣、提升家庭教育具有重大意義。”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責編楊靜如此講述這套書的內容特色。
如果說“中華家風系列叢書”是從宏觀角度對中華家風進行理論性的分析,那么《經典家訓品讀》(中國方正出版社)則是將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動的故事之中,展現好家風的傳承力量。
《經典家訓品讀》是由中國方正出版社與中共陜西省紀委宣傳部共同組織編寫,它分為立身修德、治家理政、讀書教育、古今家風故事四個部分,從不同的視角切入,或挖掘經典家訓如《錢氏家訓》《顏氏家訓》《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等對于培育良好家風的現實意義,或闡發家規家訓警句里的深刻內涵,或講述優良家風養成的感人故事,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可讀性。
這本書打破了傳統文化的講述方式,責編陳培鳳向記者介紹,該書沒有約請重量級的資深學者對傳統文化進行宏觀論述分析,而是通過發動廣大黨員干部和普通群眾,結合身邊人、身邊事,書寫對經典家訓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不論是內容呈現還是方式表達都更接地氣,更容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優秀家風成就古今名人
《三字經》中的“惜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生動地說明了母親優秀的家教為孟子養成圣賢的崇高人格奠定了基礎。在歷史上,有許多通過家教培養、家風傳承,而成為彪炳史冊、受人崇敬的圣賢豪杰的事例。榜樣的力量,更能夠起到激勵作用。
在寫作《家風十日談:中國古人的治家良訓與故事》(廣西人民出版社)之前,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存山曾出版了《家風十章》一書。他認為,《家風十章》主要是從理論上闡述家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特殊重要性,但不足以充分顯示家風在中國歷史上的社會生活和先賢豪杰崇高人格生命中的“活”的特點。所以,他選出周公、孔子、孟子、諸葛亮、李世民、范仲淹、蘇軾、朱熹、曾國藩、梁啟超等10位代表人物,以“十日談”的形式,用具體的人和事來彰顯家風對于這些圣賢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業績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序中,李存山也提到,這10人又有所區別,有圣人,有賢人,有新思想界之豪杰,讀者恰可以從中思考傳統家風在現代的價值,及其如何創造性轉化為現代社會的新形態。
由名人的后人來講述家風家訓的故事,更能讓讀者深入了解他們對子孫的教育方式。《家教的力量:中國文化世家的家風家訓》(上海教育出版社)選擇了頗具代表性的8位中國文化名人,包括朱自清、湯一介、梁漱溟、傅抱石、葉圣陶等,通過他們后人講述的自小承接的家風家訓故事,引導大家了解中國文化世家發展脈絡,推動民眾回眸、感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責編儲德天看來,努力與現代生活、當代價值相嫁接,推動社會風氣向文明科學、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或許是這本書所能夠產生的作用。
家風到底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在陜西作家協會副主席吳克敬心中,家風,是父親手中的毛筆字,是母親送出的一筐筐鮮棗,是伯父村前下馬的自覺……在《家風的力量》(西安出版社)中,吳克敬以散文的筆觸,寫出了家風的煙火氣。一位網友在讀罷此書后評論:“看到文中有一處送棗的片段,我忽然就想起自己小時候,姥姥給鄰居送的杏,我媽會這樣,我有時候也會這樣,這種實實在在的生活,一代代延續的,就是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