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在线观看|日韩欧美网址|人人艹人人插|色偷偷亚洲综合网亚洲|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手機版 更多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業內資訊
析全媒體時代中小學數字教材出版趨勢

   □陳潔輝

  “互聯網+”立體化教材是以紙質教材為基礎,以素材庫、試題庫、全媒體庫等為數據支撐,以增強現實、虛擬仿真、5G、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為技術支撐,對紙質教材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將紙質教材與多形態的富媒體資源相關聯,形成能滿足教、學、練、測、評等全部教學活動的數字教材。

 

  大數據、人工智能、5G以及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給當前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帶來了根本性影響。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提出要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與質量標準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提出,要開展數字教材等新形態教材的研發、試點和推廣。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強調了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

  一直以來,中小學教材都是體現國家意志、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是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展的有力抓手。做好中小學數字教材的建設,在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促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公平、引領教學模式變革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數字教材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面對教師和學生多樣化的教與學的需求,傳統紙質教材已顯“力不從心”。中小學數字教材不僅是信息化教學的一種核心課程資源,而且在教材領域已被普遍認為是中小學教材創新形態。因此,中小學數字教材的建設是符合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的。

  當前,“00后”已成為K12教育的主體,對于在互聯網中成長的這一代,互聯網已成為他們學習與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他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全面的變化。這一代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學習能力,能從互聯網中攫取大量的學習資源,獨立思考的能力顯著提高,已不滿足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

  傳統學校背景下,教師一直扮演著課堂上的權威角色,對知識的選擇、解析和組合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在很長時間內,很多教師都照本宣科地以紙質教材為范本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都倒逼著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需要教材能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更多的教學設計,能更便捷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追求,同時也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二、“互聯網+”立體化教材概述

  “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這將為傳統教材的變革帶來推力與技術支持。目前,出版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數字教材將完全取代傳統紙質教材;另一種認為傳統紙質教材與數字教材將互補共存。筆者比較認同第二種觀點,基于“互聯網+”的立體化教材將是全媒體時代下中小學數字教材出版的趨勢。

  “互聯網+”立體化教材是以紙質教材為基礎,以素材庫、試題庫、全媒體庫等為數據支撐,以增強現實、虛擬仿真、5G、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為技術支撐,對紙質教材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將紙質教材與多形態的富媒體資源相關聯,形成能滿足教、學、練、測、評等全部教學活動的數字教材。

  “互聯網+”立體化教材將富媒體教學資源存放在云端,以移動終端為閱讀和學習載體,實現平面閱讀與網絡閱讀相關聯,達到立體閱讀、書網互動、助學助教、延伸服務的目的。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識別預置在紙質教材中的識別碼(文字或圖片),從而能夠隨時隨地準確快速地從移動互聯網獲取所需各類多媒體資源及試題資源,更好地輔助對教材的學習理解。

  “互聯網+”立體化教材是基于“大出版”“大教材”的理念,在傳統紙質教材的基礎上,朝著“富媒體”“智能化”“數字化”“跨平臺”“相融合”的方向發展,每一本教材都不再僅僅是一本教材,而是一個不斷外延、拓展的項目工程。

  三、“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優勢

  “互聯網+”立體化教材保持紙質教材所具有的規范性、權威性,但在內容呈現上不受到介質束縛,內容可以無限外延,充分體現移動新媒體的優勢,也使線下教學能更加順暢地過渡到線上個性化學習。

  “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主要優勢:

  (1)突破了傳統紙質教材內容邊界,豐富了教材內容,彌補了紙質教材內容單一、形式封閉的缺陷。拓寬了傳播渠道,增加了閱讀方式,教與學的活動也不再限制在學校課堂的有限時空中。

  (2)具有多形態,強交互性,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性和實踐性的學習要求,為教學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為學校提供一種綜合性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學需求,滿足教育市場需求,促進課程和教學改革。

  (3)可實時地對關聯的資源進行更新維護,解決了紙質教材更新周期長,內容陳舊,不能及時反映學科最新進展的問題。同時,對教材中一些純文字難以很好闡述的內容,可利用新技術進行更為直觀地體現。

  (4)教師和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所需各類學習資源。各個地區的教師與學生能共享相同的資源,有效縮小教育資源不均衡程度,使受教育更加公平。

  (5)通過提高注冊所涉及的平臺或APP的用戶量,可為未來更加豐富的增值服務模式奠定基礎,也為傳統出版單位向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奠定基礎。例如,出版社可針對學習用戶的學習軌跡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

  四、出版社在“互聯網+”立體化教材中的角色

  目前,在數字出版轉型中還沒有出現特別好的盈利模式,出版社在設計“互聯網+”立體化教材上,需要從構建“內容”“技術”“教學資源”“服務”平臺的要求出發,配備所需人才。這樣才能在業務實施過程中,與合作方通過分工協作,有效地尋求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此外,出版社應積極爭取國家的政策和各方資金的扶持,依托自身出版的優勢專業領域和資源狀況,選擇與其他出版社或技術提供方進行戰略合作,達到互利共贏。

  對于編輯,也應該往優秀的復合型編輯轉型,做到既懂數字出版又懂傳統出版。在“互聯網+”立體化教材出版中,不僅要對當前圖書教材的內容進行設計,還需要對教材的知識體系進行規劃重構,同步制作所需全媒體資源、試題資源、知識內容等,并按知識體系預置的識別碼放到相應的位置。

  全媒體時代下,傳統中小學紙質教材的數字化將是不可逆的潮流。在新技術的引領下,“互聯網+”立體化教材出版將是傳統教材出版變革的方向。對此,出版社與編輯都應該作好相應的準備,及時把握住變革的潮流,穩做弄潮人。

  (作者單位:廣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