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不惑”,這句話一般是指一個人到了40歲,經驗日益豐富,不再遲疑,更加堅定,洞察力和判斷力逐漸成熟。當一本雜志走過40個年頭,又有哪些收獲與感悟呢?
1981年,《小學生作文》在創刊號上許下諾言:出版《小學生作文》,就是幫助同學們解決怎么寫好一篇作文的問題。
40年來,《小學生作文》按照自己的諾言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著。從最初的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到1991年獲得中國首屆少兒報刊獎,到2011年舉辦寫作輔導課程,再到2021年開展線上作文輔導、建有聲平臺,《小學生作文》陪伴了幾代讀者的成長,累計發行近3億冊,成為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小學生作文輔導類品牌。
“我手寫我心,從作文學做人”
“我剛入職的時候,經常收到讀者的來信來電,一寫就是好幾頁紙,一聊就是好長時間。”從1998年起,李津就在《小學生作文》編輯部擔任責任編輯,他眼見著許多當年懵懂的學生如今做了家長、當了老師,卻一直都是這本雜志的忠實讀者,“自己上學的時候看的就是《小學生作文》,現在給孩子、給學生推薦的還是《小學生作文》”。
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小學語文教師馬順名清楚地記得他與《小學生作文》相遇時的情景:“1998年我上二年級,當語文老師的媽媽在案頭總放著幾本作文雜志,《小學生作文》這幾個字非常醒目。”從那時起,這本雜志就成了陪伴他成長的摯友,小學畢業時一共攢了88本,一直被他珍藏著。“如今,我也成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看到我指導的作文也發表在這本雜志上,真是倍感榮幸。”
作為天津市第一批語文特級教師,侯秉琛從《小學生作文》的第5期就開始供稿。在他家的書柜里,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從創刊號到最新一期,有滿滿的兩大書架。
“作為連續出版物,期刊更容易與讀者保持親近感并對其產生直接的影響,《小學生作文》就是希望通過以‘我手寫我心,從作文學做人’的刊物定位,與課本緊密結合,豐富學生的知識,打開他們的想象力,增強他們的表達力。”《小學生作文》責任編輯苗鳳娜表示,讓孩子用自己的文字表達真善美,比背誦一篇應試作文更重要。
“讓學生自發寫作文,愛上作文”
“很多小讀者跟我們表達過,害怕寫作文或者被硬逼著寫作文時的那種恐懼。作文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是體現觀察、思維、文字的綜合能力,同時也是可以被訓練的。”《小學生作文》執行主編劉藝青表示,《小學生作文》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如果期刊的定位僅圍繞應試作文,勢必會給學生造成作文焦慮,更談不上讓他們愛上作文。作為辦刊人,我們的立意更高遠,雜志呈現出的內容才能更加豐富、深邃,才能讓學生自發自愿去寫作文,愛上作文。”《小學生作文》主編焦婭楠說。
解決小學生在寫作文中出現的各種實際問題,就是《小學生作文》一直在做的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編輯工作也可以算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以學生為讀者的出版物的編輯工作尤其如此。”《小學生作文》責任編輯趙迎春總在嘗試利用新的欄目走進小讀者的內心世界,讓這本刊物成為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良師益友。
“作為作文教學、寫作的交流平臺,一方面老師可以通過刊物學習、借鑒多種指導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刊物獲得邏輯思考、觀察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啟發。”《小學生作文》責任編輯于躍表示。
為傳統出版提供新的想象空間
“回想起來,我對寫作的興趣、對閱讀的愛好與這本雜志有著很大的關系。具體是哪一篇文章影響了我很難說清楚,但是眼巴巴盼著新一期早點兒到來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剛剛成為《小學生作文》編輯部編輯的趙迪廬,小時候也是《小學生作文》的訂戶,“求職的時候發現這本雜志一直都在,就立刻來應聘了”。
作為新蕾出版社的作者,傳統文化講師宋晨光與《小學生作文》也有一段妙不可言的緣分:“我上小學期間一直訂《小學生作文》,還參加過雜志舉辦的‘春蕾杯’作文競賽,獲獎后的我信心大增,總是班里的作文第一名,這對我現在從事文博普及傳播工作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小學生作文》不斷與時俱進,通過“出版+媒體+教育+活動”的方式,堅持以優質的內容服務家長和孩子,為傳統出版提供新的想象空間。不僅雜志的微信公眾號粉絲超過10萬人,而且開辟了有聲平臺——“小文的有聲部落”。同時,在雜志上推出免費線上資源包,通過作文朗讀、作文點評、經典誦讀、知識趣聞等方式拓展刊物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進一步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幫助孩子們積累素材。線上的微作文挑戰賽、微童話創作大賽等活動,也帶動了雜志在新媒體時代的品牌影響力。
為云南省云龍縣的孩子們捐贈書刊、建設“讀書角”;在天津市薊州區開展“百年風華童心向黨”主題活動,與革命老區的孩子們共慶黨的百年華誕;走進河北省唐山市豐沛區迎賓路小學,為師生們帶來精彩生動的寫作課;在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街尚友里社區,為孩子們送上“作文有竅門”的講座;走進天津市特警總隊,以講故事的方式對特警子女給予寫作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小學生作文》的線下活動也在不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