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琨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的“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十周年回顧暨“新時代的科技出版”論壇日前在京舉行。圍繞我國科技出版的現狀與國際科技出版動態,特別是與科技期刊發展息息相關的學術道德與科學倫理、科學評價與政策環境等問題,中外科研領域專家學者與出版人就如何破解難題與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備受矚目
2018年11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今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
“黨中央高度重視為建設出版強國指明方向,信息技術革命性進步為出版模式變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表示,傳統的出版理念、管理方式、載體形式、傳播方式、運作流程、服務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要用開放、協同、融合的理念,推動學術出版繁榮發展,特別是關注開放科學、開放獲取的趨勢,制定配套政策促進學術出版健康發展。
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超2.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2%。
“隨著我國研發投入持續大幅增加,我國科技論文數量產出和學術影響力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認為,科技期刊是科學與技術成果記載與交流的重要工具。加快發展我國科技期刊,對于體現國家軟實力、加強學術主導權和話語權、維護科學研究全球多樣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首席執行官菲利普·卡彭特分享的數據,顯示出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潛力。
菲利普·卡彭特表示,2016年,中國研究論文出版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2018年,中國超越美國,經同行評審可被引的研究產出量全球第一。2010年SCI收錄的中國期刊只有128種,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幾乎翻倍,達到241種。斯高帕斯(Scopus)的數據顯示了過去10年中國產出論文開放獲取(OA)出版率變化趨勢:2020年中國有28%的OA比率,而在2010年這個比率還低于8%。
科技期刊應協力促進學術誠信
“如何把想要發表在國外期刊的好文章吸引到國內科技期刊上?”“國內科技期刊如何提升對國外作者的吸引力?”盡管在數量上我國稱得上科技期刊大國,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科技期刊還為數不多,距離科技期刊強國還有一定差距。論壇上,科研工作者與出版人紛紛提出問題、發表觀點。
文章質量不高、國際影響力低等,成為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我國英文期刊的數量和質量都在顯著增長,不少期刊受到國內科技界的支持與國外學者的關注與歡迎。”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提出,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科技出版水平和世界先進科技出版集團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文章的質量,同行評議的深度和精準性,學術不端的防范措施處理方法和國際影響力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如何攻克學術不端難題成為當天論壇議題的焦點。
“學術不端行為形式各異且變得日益復雜。”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主席丹尼爾·庫普坦言,除了署名、偽造、涉密、剽竊等方面的問題,大規模操縱同行評審過程問題呈上升趨勢。
為此,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與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商協會(STM)和國家信息標準組織(NISO)等組織加強合作,聚焦為出版商識別不端行為尋找易于遵守的流程與解決方案,并將其擴展為出版界可應用的標準。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建議,可以從建設良好學風和學術生態環境、制定科研誠信與出版倫理規范、合理利用第三方機構服務、構建聯防聯控機制、優化科研考評體系與細節、利用公開透明的出版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等方面采取措施。
“要營造崇尚學術誠信、講求科研道德、抵制學術不端的科研和出版環境,建設健康的學術生態系統。”他進一步說道。
建立回歸科學價值的評價體系
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自強?優化科研評價體系勢在必行。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科技部制定《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并與教育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等,使得不看論文質量、只看影響因子,重國外期刊、輕國內期刊等現象有所扭轉。
多位與會者同時提出,要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傾向,同時要建立回歸科學價值本源的評價體系。
圍繞如何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在論壇上表示,要引導樹立正確人才評價導向,強化國家使命和需求導向,注重人才能力和實質貢獻評估;要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標準改革,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形成客觀公正的人才分級評價標準體系;要創新科技人才評價方式方法,形成專家評價、同行評價、用人單位評價、創新主體自主評價、第三方獨立開發評價有機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明確不同類型評價主體在人才評價中的職責。
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營造客觀公正的辦刊環境同樣引發國際從業者關注。
作為覆蓋學科眾多的全球綜合性學術信息服務平臺,科睿唯安科學引文索引文摘數據庫(Web of Science)總編輯兼編輯副總裁南迪塔·夸德里介紹了科學網提供評價指標的做法。
科學引文索引文摘數據庫遴選核心合集期刊的過程由內部無利益沖突的編輯團隊完成,包括初步篩選、編輯篩選和編輯評估3個步驟,主要依據有24項質量標準和4項影響力標準。此外,科學網也會對進入核心合集期刊進行監控,移除不符合標準的期刊,增選表現優異的期刊。
“中國科技期刊要注重出版物的質量,維護科研誠信和出版倫理,倡導有道德的同行評審,探索開放科學的所有分支,促使中國的研究成果更容易獲取與發現,從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愛思唯爾公司董事長池永碩指出,中國科技期刊要建立新的伙伴關系,加強國際合作,發展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