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在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的帶領下,山大輔仁學校、濟南市青龍街小學、濟南市盛福實驗小學、緯二教育集團、濟南市天成路小學,五所學校課程改革項目團隊在濟西濕地舉行揭牌簽約及項目學習啟動儀式。 第一階段:揭牌儀式 春雨足,染就一園新綠,到處欣欣向榮。簡潔又不失鄭重的揭牌簽約儀式在濟西濕地內庭院舉行,儀式由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程菊教授主持。 五校共升校旗、少先隊員代表將匯聚于濟西濕地的“長江水”“黃河水”“泰山水”三水合一,拉開揭牌儀式的序幕。 山大輔仁學校鄭廷偉校長表示,項目式學習是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開展深度學習的一種有益嘗試,項目設計應該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在生活中尋找項目原型。濟西濕地課程實踐基地的建立使學校的教育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發生了鏈接,將自然教育、體驗教育、勞動教育等融入、貫徹到整個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青龍街小學商寶月代表全體同學發言。商寶月同學說,濟西濕地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寶庫,可以極大滿足同學們對動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學們一定要牢牢把握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借助這個學習平臺,不斷鍛煉自我、提高自我,努力發揚敢于質疑、勇于實踐、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共同開啟濟西濕地的探秘之旅! 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副院長李勇表示,此次揭牌儀式標志著課程改革下的“濟南方案”邁上了一個嶄新臺階,希望基地校能找準定位,明確任務充發揮好基地效能;做好項目管理,切實保證基地校科學有效運作;堅定信心,克服困難,不斷改進,在探索實踐中早出成果,出好成果;發揮好基地示范校的帶動和引領作用,總結好,提煉好。 儀式最后由緯二路小學的孩子們匯報了2020年暑假在濟西濕地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成果。 第二階段:五所學校鄭重簽約 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及五所基地學校分別與濟西濕地進行了簽約。 簽約儀式后,各位領導進行揭牌儀式。 第三階段:走進濕地考察 揭牌儀式結束后,各個學校項目組同學對濕地進行了實地考察。 緯二路小學 冷風中夾雜著細雨,學生們的研究熱情卻分外高漲。來到農場學生就立刻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察。 當學生爭論:地里種的是韭菜還是小蔥時。科學鄭老師加以引導,可以去聞一聞,有沒有蔥和韭菜的味道。 如何丈量土地?范校長提出問題后,學生們紛紛實踐。這個小組在林老師的指導下正在計算丈量的結果。 有的小組為了尋找最近水源的土地,跑到了最遠處觀察濕地的水源及附近土壤;有的小組在科學老師的啟發下,辨識小麥韭菜和小蔥;有的小組對野菜很有興趣,和綜合實踐老師交流對野菜的認識;還有的同學則在丈量土地上各出妙招。 青龍街小學 踏春而行,學生們帶著對濕地的滿滿好奇心,對濕地中的水域展開探究與思考,從水域的來源與形成,到水域中動植物的生長,學生們拉著工作人員詢問不停,要把了解到的問題帶回去,要將濕地的水源與學校旁護城河內的泉水作對比,并主動發掘治理或改善水源的好方法。 濕地的工作人員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適合水中生長的植物,尤其是荷花的播種與繁殖。同學們一路拍照記錄一路思考。 山大輔仁學校 微冷的天氣絲毫未影響孩子們探索濕地的熱情,探索活動前,孩子們充當小老師的角色,給孩子們強調活動中的安全性;并且就自己思考的關于微生態瓶的問題和小伙伴們進行分享,生生碰撞交流,孩子們整裝待發。 探究從問題開始,在對水塘邊濕潤的泥土做探究時,一個男同學偶然發現了一個小洞,大家的好奇心一下子匯聚而來:這是某種小動物的洞穴嗎?它有多深?洞里有水嗎?它的內部跟水塘是相通的嗎?一連串的疑問隨之產生,同學們的探究也由此開啟…… 同學認真“勘察”水域周邊的一切新鮮事物,有的同學發現了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還有的同學發現了小蝸牛,更有甚者發現了小青蛙,同學們興奮不已,在討論著蘆葦的生存環境,想不到還有這許多的意外收獲,孩子們沉浸其中,熱烈地討論著,記錄著,意猶未盡。 盛福實驗小學 盛福實驗小學44名小小研究員們興致盎然地走進了牡丹園和紅領巾農場,雖然牡丹花尚未開放,但他們的研究熱情卻十分高漲!大家分成四個小隊,三五成群一起探討,在實踐基地中盡情尋找學科元素,找尋研究的問題,真正開啟了探秘之旅,在探自然之秘中,享學習之樂。 隊員們用身體丈量大樹,用數學的眼光去探究。 44名隊員開啟濟西濕地探究之旅,他們尋找身邊現有的工具,去測量葉子的直徑、測量大樹的周長,盡情尋找科學元素,找尋研究的問題。 天成路小學 走進水杉林,同學們充分親近大自然,用腳丈量著每一寸土地。一朵花、一株草,都是一粒“好奇的種子”,一棵樹、一桿蘆葦,都是研究對象。 水杉樹樹皮為什么是軟的?蘆葦的根有多深?柳樹的樹干傾斜了為什么水杉是筆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