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統籌管理工作的通知》,堅決扭轉學校作業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把握作業總量
全面建立“基礎作業+彈性作業”模式
通知提出,要把握作業總量,落實管理責任,優化統籌流程,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每天書面作業量按照不超過上學日的兩倍控制。
加強作業指導。切實提高作業質量,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全面建立“基礎作業+彈性作業”模式,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增強作業的層次性、適應性和可選擇性,滿足學生不同需求。基礎作業應緊扣教學進度和學習內容,把握好重點和難點,重在鞏固知識;彈性作業應注重探究性、實踐性,重在靈活運用。支持教師建立“作業超市”供學生自主選擇,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作業。
結合學科特點,倡導推廣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性作業和過程性作業。語文、外語等學科布置以提升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為主的作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布置綜合性、探究性為主的作業,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布置開放性、問題情境應對為主的作業,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布置以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藝術作品欣賞和創作等為主的相關素質提升作業,豐富作業類型,壓縮作業時間。
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內容,作為學校學科教研、集體備課的重要內容,經常性組織作業設計交流研討,開展教師作業設計培訓,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提升作業整體水平。
此外,學校每學期至少要組織開展一次作業評選與展示交流活動。各地廣泛開展優秀作業案例征集遴選,建立優秀作業資源庫,支持學校提高作業質量。優質作業資源重點向鄉村學校和薄弱學校開放共享。
建立作業統籌管理機制
校長為第一責任人
通知要求,要確定責任主體,建立校內為主、家校協同、分工明確的作業統籌管理機制,校長為第一責任人,教學副校長或教務處主任為分管責任人,年級主任、學科組長、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為具體責任人,學校家委會成員積極參與。
年級主任應聯合各學科組組長根據課程方案和教學實際,統籌協調,合理確定一定時期內各學科作業總量和比例結構,并在每周學科作業計劃中落實到位。
學科組長要會同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具體學情科學設置作業;要根據作業難易、不同學生學習差異,通過集體研究,合理預估每項作業平均完成時間,明確一周學科作業總量,形成每周學科作業計劃。
學科教師按照工作要求按時提交學科每周作業清單,主要包括每天作業內容、作業預估時長、作業要求等。班主任對各科作業進行匯總統籌平衡,形成每日作業清單。對作業總時長超時的,協調相關學科教師減少作業量,壓縮時長,控制總量。班主任在協調每日作業總量控制中發生爭議的,由年級主任統籌協調安排。
教學副校長或教務處主任牽頭每月對各年級、各學科、各班級作業布置情況、公示情況進行抽查檢查,對作業設計不合理、超量超時等情況及時調整糾正。鼓勵學校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管理、監測、分析學生作業情況。
同時,細化責任分工。校長對學校作業負擔減輕情況承擔主要責任,定期召開校務會研究作業統籌及實施情況;教學副校長或教務處主任負責學校作業管理工作,并對作業管理進行監督檢查;年級主任負責統籌各學科作業,做好總量協調,優化作業結構;學科組長要根據課程方案和教學實際,統籌每周學科作業總量;班主任要匯總本班作業,做好每日作業總量平衡;家長委員會成員有序參與,配合學校做好作業管理。以上責任主體各地各校可根據實際進行調整優化。
加強家校協同
將作業管理情況納入教師考核評價
通知提出,學校要建立作業總量和質量監測機制,定期統計和分析各年級作業的質量、數量、批改及反饋情況;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每日公示班級作業清單;建立作業管理教師承諾制度,引導教師踐行承諾,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作業問題反饋機制,公布作業管理舉報電話和郵箱,暢通問題反映渠道,邀請“兩代表一委員”、家委會代表等擔任學校作業管理監督員,監督學校制度執行。
采取家長學校、家長會、致家長的一封信等方式,宣傳“雙減”精神和學校作業管理辦法,引導家長豐富孩子課余生活,配合學校落實減負任務,形成育人合力。個別學生經努力仍不能完成作業影響睡眠的,可實行家長簽字免做作業制度,以保證學生身心健康。
各地各校要積極探索和改革作業統籌管理方式,深入挖掘提煉作業管理的典型經驗和做法,以召開現場交流會、印發工作案例、媒體集中報道等方式,加強宣傳推廣,擴大示范引領,供各地學習借鑒。
將作業管理情況納入教師考核評價并與評先評優掛鉤。各地要將作業管理納入縣域義務教育和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通過“四不兩直”“雙隨機、一公開”等方式對學校作業統籌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對作業嚴重超時超量行為,實行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督導部門要將作業管理作為落實規范辦學行為督導檢查和責任督學常態化督導的重要內容,及時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督導結果。對作業管理工作不力、群眾反映強烈、造成重大社會不良影響的地區和學校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理并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統籌管理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讀
為什么要進行作業統籌管理?
“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全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2018年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生減負“30條”,提出“嚴控書面作業總量”“科學合理布置作業”的要求;今年4月教育部下發了《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提出了10條作業管理要求;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專門就強化作業統籌管理提出要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精神,切實把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工作落地落實,有效解決學生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在充分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作業統籌管理通知》,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作業統籌管理機制,讓作業功能回歸到診斷學情、鞏固知識、反饋教學的本源。
作業統籌管理包括哪幾方面內容?
首先,在作業總量方面。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書面作業量按照不超過上學日的兩倍控制。其次,在作業質量方面。要通過設置分層作業、創新作業類型、加強作業教研、共享優質資源等,全面提高作業質量。最后,在作業指導方面。在校內,學生有不懂的問題,教師有義務去輔導,幫助答疑解惑,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如何有效控制學生作業總量?
一是突出全流程設計。細致分析作業布置的各個環節,設計了年級總量控制、學科合理設計、班級每日會商、學校跟蹤反饋的作業統籌管理流程,實現了作業總量控制的閉環管理。
二是突出責任到人。明確了各個環節的工作目標和責任主體,賦予年級主任、學科組長和班主任更多的管理職責。
三是突出可操作性。《作業統籌管理通知》提出,“在協調每日作業總量控制中發生爭議的,由年級主任統籌協調安排”“責任主體各地各校可根據實際進行調整優化”等,突出了可操作性,便于各地各校在工作中落實。
“減量”會不會帶來“減質”?
“減量”減的是機械的、重復的、無效的作業,減量之后,作業非但不能減質,而是要更加突出作業的針對性、科學性,提高教育質量。《作業統籌管理通知》要求,學校和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情況,科學精準設計作業;創新作業類型方式,讓書面作業與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等有機結合;加強作業教研,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通過開展作業評選與展示交流、建立優秀作業資源庫等方式,提高作業質量。出臺《作業統籌管理通知》就是要求和引導學校、教研部門和教師,及時總結反思、勇于探索嘗試、不斷改革創新,最終實現既減負又增效這一工作目標。
如何確保政策有效落地?
一是強調“制度建設”。要求各地各校建立作業總量和質量監測機制、作業校內公示制度、作業管理教師承諾制度等,狠抓制度建設,促進工作落實。
二是強調“工作監督”。要求各地各校暢通作業管理問題反映渠道,邀請“兩代表一委員”、家委會代表等擔任學校作業管理監督員,監督學校制度執行。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四不兩直”“雙隨機、一公開”等方式對學校作業統籌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堅決查處作業超時超量行為。
三是強調“督導考評”。將作業管理情況納入教師考核評價并與評先評優掛鉤,納入縣域義務教育和學校辦學質量評價,作為落實規范辦學行為督導檢查和責任督學常態化督導的重要內容。對作業管理工作不力、群眾反映強烈、造成重大社會不良影響的地區和學校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四是強調“家校協同”。各地各校要采取家長學校、家長會、致家長的一封信等方式,宣傳“雙減”精神和學校作業管理辦法,引導家長豐富孩子課余生活,配合學校落實減負任務,形成育人合力。